探海2025
中國力量繪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圖景


在浙江台州,科研團隊聯合漁民和企業,把海洋塑料變為低碳環保的原材料,不僅富了漁民,也為企業帶來收益,還讓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這個項目為解決海洋污染治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並獲得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這一立足實踐的治理成果,恰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生動縮影。“當前,全球海洋治理面臨執行乏力與共識降低等問題,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有助於彌補治理赤字、提升國際話語權,展現大國擔當。”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海洋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院副院長滕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對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視,在國家戰略層面有著清晰體現。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加強全球海洋科研調查、防災減災、藍色經濟合作。
滕欣認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多數沿海國家的戰略重點,中國在海洋空間規劃、藍色經濟、科技與能力建設方面具備優勢,能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力支持。
這種支持不僅體現在戰略協作上,更轉化為實打實的技術與數據共享。在今年6月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我國科研團隊牽頭研發的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免費向全球開放,整合了海洋大數據、先進數值模型、人工智能技術,為濱海城市提供了海洋災難預警、生態管理等可視化服務。
中國方案的國際價值,在國際舞台上得到了直接印証。大會現場,埃及國家海洋和漁業研究所副所長蘇珊·加拉巴維認為,“全球南方”國家雖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缺乏相應技術、知識等來識別資源和評估其經濟價值。中國正在推進的COAST工具包不僅能幫助更好地了解海洋環境,也有助於世界各國共享數據和技術,真正實現國際協作。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積極投入,已在多個區域收獲顯著成效。滕欣介紹,我國圍繞海洋空間規劃、藍色經濟、防災減災等領域,在東南亞、南亞、南太平洋和加勒比等區域建設了多個雙多邊合作平台,對外發布了多項公共產品,幫助多個國家編制了海洋空間規劃,推動區域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而在濱海生態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中,科技的賦能作用愈發凸顯。海洋觀測技術在維護海洋權益、預警海洋災害、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突破,正為這一賦能提供堅實支撐。今年6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氣交互關鍵層大剖面綜合同步觀測浮標系統在南海成功完成布放,首次實現了基於深海大浮標的“大氣-海氣界面-水下”綜合同步觀測,填補了深海大浮標、海氣大剖面同步觀測技術的空白。
從深海浮標傳來的觀測數據,到濱海濕地涌動的潮間生命﹔從國際會議上鏗鏘的中國聲音,到世界舞台上高效的中國方案,我國正以科技為筆,生態為墨,在蔚藍星球上書寫海洋治理新篇章。(實習生郭亦瑾對本文亦有貢獻)
往期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